常年和各种寄生虫打交道,这样的画面光是想想就已令人浑身起鸡皮疙瘩,而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海军军医大学热带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潘卫庆教授却与成百上千种虫子“亲密接触”了36年。
虽已年过六旬,可同事和学生常能深夜在实验室看到潘卫庆测算数据、撰写论文。或许谁都不曾想到,这位著名寄生虫病学家身患癌症,已经过数次化疗。
日前,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通令,给潘卫庆记三等功。喜报传来的那一刻,他仍在实验室里埋头化验试剂。
目睹疾病危害,立志科技克虫
1976年,当时在浙江省临安市天目山镇横塘村担任教师的潘卫庆响应国家征兵号召,决定入伍。潘卫庆说,因为他的父亲是一名军人,曾参加过解放战争并多次荣立战功,所以他从小就有一个军人梦,想要继承父辈的使命。
入伍第三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第二军医大学,从此开启了他与热带病和寄生虫病的博弈之旅。
“在我刚工作的年代,寄生虫病十分猖獗,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感染率特别高。”潘卫庆说,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他,曾目睹乡亲们饱受寄生虫病之苦,这些经历都在无形中影响了他的专业选择。
“寄生虫病是古老的疾病,其防治技术相对落后,迄今我国都没有针对寄生虫病成功应用的疫苗。”潘卫庆说,要解决这类疾病的防治问题,还是要依靠科技手段。
在选择硕士和博士专业时,他选择了能代表前沿技术发展方向的专业,但研究的对象始终是寄生虫。“我就是想把学到的新技术、新知识运用到古老的寄生虫病研究中去,以解决寄生虫病防治的技术问题。”潘卫庆说。
学成报国,白手起家研制疫苗
1993年,潘卫庆远赴德国海德堡大学分子生物学中心攻读博士学位。完成学业后,鉴于潘卫庆出色的学术业绩,德国方面以优渥的待遇和工作条件挽留他,但他却选择回国。
1997年2月,潘卫庆启程回国。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有限,他就带领团队白手起家,于当年就拿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课题项目,挖到了开展科研工作的“第一桶金”。
经过十年攻关,潘卫庆牵头建起了寄生虫疫苗研发技术平台,其标准与参数全部与国际接轨。在他的带领下,我国首个寄生虫病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同时也打破了这种疫苗研究由国外**主导的局面。
创新血吸虫病的诊断技术是潘卫庆领衔的另一重大研究项目。在血吸虫病诊断上,百年来一直沿用粪检这个落后的方法,诊断准确率较低。经过无数次艰辛实验,潘卫庆带领课题组从全基因组水平筛选出唯一一个极具诊断价值的蛋白,这一重大发现创新了血吸虫病的诊断技术。通过对江西某流行区1371人进行验证,显示该方法的诊断敏感性比传统粪检方法高6倍。这一成果于2014年3月发表在《柳叶刀·传染病》杂志上。
当时为了获取实验样本,潘卫庆常带队奔走于海南岛上农场、安徽淮南煤矿等地,在这些地方不辞辛苦采集寄生虫。当发现稀有虫样时,他竟如捡到钞票一样开心。有人感慨道:“领衔国家课题的大学者,竟然痴迷研究小虫子!”
2018年1月,潘卫庆因“疟疾、血吸虫病等重大寄生虫病防治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其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